*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我要配资网
CTP与NCCT±CTA筛选在功能预后上相近,但CTP筛选患者死亡率更低,NCCT在大梗死患者中预后更佳。
撰文:张阳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特别是大血管闭塞(LVO)患者中,影像学筛选是决定是否实施血管内治疗(EVT)的关键前提。近年来,CT灌注成像(CTP)因其可评估缺血半暗带与梗死核心,被广泛应用于晚时间窗患者的治疗决策。但CTP对设备条件和后处理流程的依赖较高,操作复杂,限制了其在不同医疗层级中的推广应用。相较而言,平扫CT(NCCT)具备更好的可及性和操作效率,被视为更现实的替代选项。然而,其在EVT适应证筛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争议。
2025年6月11日,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隋轶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位专家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发表Meta分析[1],系统比较了CTP与NCCT±CTA两种影像策略在接受EVT治疗的AIS患者中的结局差异,旨在为临床制定影像评估策略提供高质量的循证支持。
图1 研究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
功能预后等多项结局未见显著差异我要配资网
本研究共纳入16项研究、总计12199例接受EVT治疗的AIS患者。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90天功能独立(mRS 0~2分)方面无显著差异(OR=1.09,95% CI: 0.98~1.21)。此外,包括mRS 0~1分、mRS 0~3分、再灌注成功率(TICI 2b~3)、症状性颅内出血及任何颅内出血在内的其他预后与安全性指标,两组间亦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上述结果提示,CTP与NCCT±CTA在整体功能结局和安全性方面表现相当。
图2 主要结局(mRS 0~2分)森林图
死亡率差异提示CTP或具风险识别优势
尽管两组在功能结局方面表现相近,但CTP筛选患者的90天死亡率显著低于NCCT±CTA组(OR=0.78,95% CI: 0.70~0.88)。该结果可能反映了CTP更为严格的筛选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预期获益较低患者的血管内干预,从而降低整体死亡风险。但这一机制亦提示,临床实践中应权衡筛查的敏感性与可及性,避免因筛选阈值设定过严而错失治疗机会。
图3 次要结局森林图
大梗死亚组中我要配资网,NCCT筛选显示更佳功能预后
在大面积梗死患者的亚组分析中,研究发现采用NCCT±CTA(ASPECTS≤5)进行筛选的患者,其功能预后优于采用CTP(缺血核心体积≥70 mL)筛选的患者。以90天mRS 0~2分为结局,NCCT组显示显著更好的预后(OR=0.46,95% CI: 0.25~0.86),mRS 0~3分的结果亦一致(OR=0.54)。该差异可能与CTP在特定条件下(如早期时间窗或图像采集/处理不理想)存在高估梗死核心、低估可救脑组织的倾向有关,从而导致部分具有治疗潜力的患者被排除,影响整体预后。
图4 主要结局(mRS 0~2分)亚组分析
在精准与可及之间寻找平衡
研究结果表明,CTP作为一种影像筛选工具,其选择标准相对更为严格,可能有助于识别预后极差、死亡风险较高的患者,从而避免无获益的血管内治疗。但同时,在特定条件下,CTP可能存在高估梗死核心、低估可救脑组织的风险,尤其在大面积梗死患者中,这可能影响治疗判断。相比之下,NCCT±CTA具备更广泛的可及性,在资源受限或需快速决策的情境下,仍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本研究强调,影像策略的选择应基于患者个体特征和临床环境灵活调整,CTP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而传统影像路径在特定人群中同样具备实际价值,支持构建更具适应性的个体化评估体系。
推动影像决策迈向个体化
通讯作者——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隋轶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为未来影像筛选相关指南的更新提供了有力证据。对于不具备CTP条件的中心,NCCT±CTA仍是安全可行的替代方案;而对于更关注死亡的个体、家庭和临床场景,CTP可能是更为合适的选择。尤其在大梗死患者中,影像选择标准不应‘一刀切’,更需探索更加合理的阈值与个体化标准。”
科室介绍
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大科系,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中国卒中学会首批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单位、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沈阳市临床重点专科单位,沈阳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单位。设有卒中急诊绿色通道、眩晕、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癫痫及睡眠障碍等专病门诊,三个住院病区,打造“防-救-康”全链条诊疗体系。年门诊量80000余人次,年收治病人近5000人次。作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卒中\"绿色通道\",使患者得到快速而精准的诊治,年完成溶栓数300余例,动脉取栓100余例。常规开展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等,年完成介入治疗近500例。科研硕果累累,仅2025年上半年,科室发表SCI文章累计影响因子就高达130余分。团队始终秉承\"技术+速度+温度\"三大核心,不断挑战技术难点,为患者托起生命希望。
参考文献:
[1] Zhang Yang, Zhao Yang, Deng Bowen, et al. Selection by 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or Without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Versus 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for Endovascular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Am Heart Assoc. Published online June 11, 2025. doi:10.1161/JAHA.124.038173
医学界神经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通弘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